后錨固植筋(后錨固植筋施工工藝哪位了解)
1、后錨固植筋施工工藝哪位了解 2、后期植筋補救方法 3、樁頭鋼筋植筋規范 4...
后錨固植筋施工工藝哪位了解
后錨固植筋施工技術總結 一、前言 “植筋”技術是一項對混凝土結構簡捷、有效的連接與錨固技術;可植入普通鋼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錨筋;已廣泛應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植筋準確的說,是一種后錨固技術;如:施工中漏埋鋼筋或鋼筋偏離設計位置的補救,構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補筋,房屋加層接柱和高層建筑增設剪力墻的植筋等。植筋工藝可廣泛應用于鋼筋、鐵件與混凝土、巖面等基體的錨固,它為解決設計遺漏和續建工程存在的錨固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此項施工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目前正廣泛運用于國內外的各種工程當中。北京西站行包庫改擴建工程,地下二層新增人防工程,需要在原有結構柱、梁、頂板、底板進行植筋,由于地下層高較高,植筋數量大,施工存在一定難度。中鐵六局太原鐵路建設有限公司成立了課題組,開展“后錨固植筋施工技術”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 1、研究目的: 目標:通過該課題的研究,對植筋施工全過程進行控制,更加熟練掌握植筋施工技術要點,消除施工過程中的質量隱患,有效解決容易出現的質量通病,為日后此類工程施工總結寶貴經驗。 2、研究內容: 1)后錨固植筋的工藝原理和工藝流程。 2 2)制定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措施。 3)作業面操作人員的安全保證措施。 三、項目課題的技術總結 1、工程概況 北京西站行包庫改擴建工程地下二層原為行包庫,由于前期設計未考慮人防工程,后由總參工程兵第四設計研究院對地下二層進行人防改造設計,改造后為戰時物資庫,物資庫總建筑面積3532.33m2,本次改造內容主要是將地下二層A—F軸改為人防部分,將原砌筑的磚墻改為鋼筋混凝土墻體,主要分為新增墻體、拆改墻體和對原有鋼筋混凝土結構(柱、墻、梁、板)加固三部分,新增墻體分為Q1、Q2、Q3三種,其中Q1厚度為400mm,Q2厚度為300mm,Q3厚度為500mm,所有后加結構鋼筋采用后錨固植筋與既有結構相連接
后期植筋補救方法
后期植筋的補救方法1、鋼筋等強度代換 當鋼筋數量較少且直徑較大時,可采用等強度代換的,對于相同等級的鋼筋可采用等截面代換,即用小截面鋼筋代替大截面鋼筋。鋼筋截面積變小以后植筋深度也會變小,可以滿足植筋錨固深度要求的可能性也更大。 2、穿孔塞焊 當鋼筋錨固深度不足時可在鋼板上打個透孔,并在透孔位置滿焊進行連接,以起到增加鋼筋錨固深度的作用。鋼板寬度應≥5d(鋼筋直徑),厚度應≥d,長度應大于梁寬。其他要求按照相關技術規范標準執行。
樁頭鋼筋植筋規范
樁頭植筋是指在混凝土.墻體巖石等基材上鉆孔,然后注入高強植筋膠,再插入鋼筋或型材,膠固后將鋼筋與基材粘接為一體,是加固補強行業較常用的一種建筑技術.工藝流程:定位→鉆孔→清孔→鋼材除銹→錨固膠配制→植筋→固化、保護→檢驗。1.放線:開始鉆孔施工前,必須要將結構面清理干凈,由技術人員放線標明鋼筋錨固點的鉆孔位置,鉆孔位置查標明后由現場負責人驗線。2.鉆孔:鉆孔時嚴格按設計要求施工,鉆孔時要盡量避開原結構鋼筋。鉆孔周圍灰塵清理干凈,用氣泵、毛刷清孔,清刷完畢后,要使孔洞內最終達到清潔干燥。3.清孔:用干凈棉絲將清潔過的孔洞嚴密封堵,以防有灰塵和異物落入。
后砌墻植筋規范是哪本
、植筋的定義依據《砌體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924-2014規定,植筋------以專用的結構膠粘劑將鋼筋錨固于基材混凝土中。依據《混凝土結構后錨固技術規程》JGJ145-2013規定,植筋-------以專用的有機或無機膠粘劑將帶肋鋼筋或全螺紋螺桿種植于混凝土基材中的一種后錨固連接方法。第3.4.1條明確規定:植筋不得使用光圓鋼筋和錨入部位無螺紋的螺桿。
結構植筋和建筑植筋的區別
答:結構植筋是要求起到承重或抗拉作用的一種植筋。而建筑植筋是填充墻砌體的拉結作用。植筋,又叫種筋,是建筑結構抗震加固工程上的一種鋼筋后錨固利用結構膠鎖鍵握緊力作用的連接技術,是結構植筋加固與重型荷載緊固應用的最佳選擇。拉結筋指通過植筋、預埋、綁扎等連接,使用HPB300、HRB335等鋼筋按照一定的構造要求將后砌體與混凝土構件拉結在一起的鋼筋。
植筋錨固和錨栓錨固區別
一方面:受力原理不同:植筋必須是全螺桿或者帶肋鋼筋,利用膠粘劑的粘結力實現受力;錨栓允許有光面螺桿,利用機械鎖鍵力進行受力。二方面:力值選擇依據不同:植筋是發揮鋼材的全部性能;錨栓力值是根據《混凝土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同時參考歐洲ETAG錨栓標準利用概率論認證出來的。三方面.錨固深度不同: 錨栓的錨固深度要小于10d,而植筋的錨固深度利用計算公式算出后一般都大于15d。四方面.破壞形式不同: 通常情況下植筋的破壞形式只有鋼筋破壞一種,而錨栓允許的破壞形式有:錨栓鋼材破壞和混凝土錐體破壞。五方面:間距和邊距不同:新《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2013中植筋沒有要求,只是在構造上做出規定,而錨栓不但有最小間距和最小邊距的要求,而且還要考慮群錨的作用。
什么是后植筋
后植筋又叫后期種筋,是建筑結構抗震加固工程上的一種鋼筋后錨固利用結構膠鎖鍵握緊力作用的連接技術,是結構植筋加固與重型荷載緊固應用的最佳選擇。化學法植筋是指在混凝土、墻體巖石等基材上鉆孔,然后注入高強植筋膠,(注:高強建筑植筋膠大致分為注射式植筋膠和桶裝式植筋膠兩種)。在插入鋼筋或型材,膠固化后將鋼筋與基材粘接為一體,是加固補強行業較常用的一種建筑工程技術。
后錨固的適用范圍是哪里
錨栓的選用除考慮錨栓本身性能差異外,尚應考慮基材性狀、錨固連接的受力性質(拉、壓、中心受剪、邊緣受剪)、被連接結構類型(結構構件、非結構構件)、有無抗震設防要求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1)除化學植筋外,現有各種機械定型錨栓(包括膨脹型錨栓、擴孔型錨栓、粘結型錨栓及混凝土錨釘等)絕大多數主要應用于非結構構件的后錨固連接,少數應用于受壓、中心受剪、壓剪組合的結構構件的后錨固連接,不得用于受拉、邊緣受剪、拉剪復合受力的結構構件及生命線工程非結構構件的后錨固連接。
(2)滿足錨固深度要求的化學植筋及螺桿,可應于抗震設防烈度不大于8度的受拉、邊緣受剪、拉剪復合受力的結構構件及非結構構件的后錨固連接。
鋼筋植筋深度規范
14mm的鋼筋植筋取孔深度孔徑18mm,深度210mm。植筋孔徑有哪些要求:規范采用《GB50367-2006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φ10 取孔深度孔徑14mm 深度150mm;φ12 取孔深度孔徑16mm 深度180mm;φ14 取孔深度孔徑18mm 深度210mm;φ16 取孔深度孔徑22mm 深度240mm;φ18 取孔深度孔徑25mm 深度270mm;φ20 取孔深度孔徑28mm 深度300mm;φ22 取孔深度孔徑30mm 深度350mm;φ25 取孔深度孔徑32mm 深度375mm;φ28 取孔深度孔徑38mm 深度420mm。采用植筋技術對混凝土結構進行加固改造時,原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應按現場檢測結果確定。當采用HRB335級鋼筋種植時,原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得低于C15;當采用HRB400級鋼筋種植時,原構件的混凝土不得低于C20。小注:若需采用HPB235級鋼筋種植時,鋼筋的直徑不得大于12mm,原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得低于C20。擴展資料:在植筋施工前,要對所用鋼筋及植筋膠進行現場拉拔試驗,以確定鋼筋及植筋膠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方法是:制作與要植筋部位混凝土構件相同強度等級的混凝土試件,按植筋步驟,植入3組鋼筋,待植筋膠完全固化后,進行拉拔實驗。實驗用專用的鋼筋測力計,當加力達到Ⅱ級鋼筋屈服強度(450N/mm2)時,出現頸縮現象,繼而拉斷。測試時測力計施加于卡具的力應符合FC≥FYK(FC:測力計施加的力,N/mm2;FYK:鋼筋的屈服強度,N/mm2)試驗證明:植筋用的植筋膠強度大于鋼筋的屈服強度,植筋的破壞是鋼筋的屈服破壞,不是膠的粘結破壞,這表明鋼筋和植筋膠都是合格的。植筋后進行非破損性拉拔試驗,用來檢測工作狀態下的植筋質量,檢測的數量是植筋總數的10%。檢測中,測力計施加的力要小于鋼筋的屈服強度、大于由設計部門提供的植筋設計錨固力值。公式為:FM